常见百科

蒿属及其特征
发布时间:2022-10-06 14:43:07

蒿属及其特征

菊科是双子叶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。约1000余属,25 000~30 000种,广布全世界,热带较少(傅立国等,2005)。蒿属(Artemisia)是菊科中的大展之一。全世界有300~500种不同分类学家的观点不同),产于亚洲、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、亚热带地区,向北延伸至寒温带地区,向南至亚热带南缘稀少见于热带地区,非洲北部、东部、南部和中美洲也有,稀少分布于大洋洲。我国约有186 种、44变种,隶于2亚属、7组中,遍及全国,西北、华北、东北及西南省份最多,华东、华中及华南各省份略少(林有润,1988)。

蒿属植物通常为一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,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。根茎粗大或细小,直立、斜上升或佣地,常有营养枝。基直立,单生或数枚至多枚丛生,常有明显的纵棱,分枝长或短,稀不分枝,少数种具短枝;茎、枝、叶及头状花序的总苞片常被蛛丝状茸毛、绵毛或柔毛,或为黏质腺毛或黏毛,或无毛或部分无毛。叶互生,一至三回、稀四回羽状分裂,或不分裂,少数种近掌状分裂,叶或裂片边缘常有裂齿、锯齿或全缘,通常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具叶柄,稀无柄;中部与上部叶及苞片叶裂次少或不分裂,具短柄或无柄。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,具短梗或无梗,基部常有小苞叶。稀无小苞叶,在茎或分枝上排成疏松或密集的穗状花序、总状花序、复穗状花序成复总状花序,或在茎上再组成开展、中等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,稀少组成伞房状的圆锥花序,或头状花序数枚集生成复头状花序,并在茎上成穗状排列:总苞片(2~)3~4层,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稀披针形,覆瓦状排列,外层、中层总苞片草质,稀少厚纸质或半革质,背面常有绿色中肋边缘膜质,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,或总苞片全为膜质且无绿色中肋;花序托凹起,半球形或圆锥形,表面有凹穴或小凸起,有托毛或秕糠状托片,或无托毛;花异型,边缘(缘花)雌性,1(~2)层,10余朵至数朵,稀20余朵,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,檐部具2~3(~4)裂齿,稀无裂齿,无退化雄蕊,花柱线形,常伸出花冠管外,先端2叉,伸长或向外弯曲,叉端锐尖或钝尖,柱头位于花柱分叉口内侧,子房下位,2 心皮、1室,具1枚直生胚珠,基生胎座;中央花(盘花)两性,数层至多层,花少数至百余朵,全部孕育、部分孕育或不孕育,花冠管状,稀高脚杯状,檐部具5裂齿,雄蕊5枚,花药椭圆形、线形或披针形,侧边聚合,2 室、纵裂,顶端附属物长三角形,先端尖,基部圆钝或具短尖头,孕育的两性花开花时花柱伸长,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,花柱先端2叉、斜向外或略向外弯曲,叉端截形,稀圆钝或为短尖头,柱头位于叉口内侧,具睫毛与小瘤点,稀无睫毛,子房特点同雌花的子房;不孕育两性花的雌蕊退化,花柱短,开花时不伸长,长仅及花冠管中部或中上部,上端棒状或近漏斗状,不叉开,具退化子房或退化子房不存在。瘦果

小,卵形、倒卵形、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顶端无冠毛,少数种具小型、不对称的冠状突起物,果壁外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纵纹,无毛,稀微被疏毛;种子

1枚,直立,无胚乳(林有润,1988)。

蒿属植物的花粉粒椭圆形或扁球形,具3孔沟,外壁8层明显或稍明显,表面有细刺或为颗粒状纹饰,风媒传粉,稀闭花受粉。染色体数目多数种n=92n=18,少数种2n=36或54,稀少2n=34或90(林有润,1988)。

多数种类含挥发油、脂肪、有机酸及生物碱,主要成分为聚乙炔类(poly- acetylenes)、黄类(flavonoids)、萜类(terpenoids)及其化合物,如倍半萜内酯类(sesquiterpene lactones)等,少数种还含氰苷类(cyanogenic glycosides)黄酮醇类(flavn香豆素类(coumarin)、垂体后叶催产激素类(oxytocin)等物质及干扰素诱导体等。

许多种类人药,为重要或常用的消炎、止血、温经、解表、抗疟及利胆用药或艾灸用。少数种供食用。分布于草原及草甸地区的许多种类作牲畜饲料。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生长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其根系粗大、深长,茎、枝萌蘖力强,耐干旱、盐碱,作防风、固沙的先锋植物或为辅助性的植物。

我国艾蒿类可以药用的植物主要是指蒿属(Artemisia)和绢蒿属(Seriphidium)两属的药用种类。已知蒿属国产人药的种类有61种11变种(品种),约占全国蒿属植物种类的 32.97%。常见的有黄花蒿(Artemisia annuaL.),艾(Artemisia argyi Levl. et Van.)等。绢蒿属我国有31种,已知可以人药的国产种类是6种,约占我国绢蒿属植物种类的25.80%。


QQ图片2022100614505800000.png